如果營銷越來越不重視硬數字,反而越來越重視軟度量標準和軟關系,未來5年內用戶體驗會發生什么事情?定性度量標準,如網站訪問數量、訪問時間、訪問的屏幕和完成的任務數量和用戶滿意度等,都能體現所期望的結果。
假設用戶體驗的所有分析方法都失效,這時使得營銷更加易于分析將會是一個災難:網站點擊量很大,但是無法將數據與贏利能力聯系起來。根據數據判斷正在發生的事情將會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用戶體驗就像一個大型的數據挖掘項目,但是沒有人有時間或者想去整理這些數據。這或者是因為工具太難用、模型太復雜、費用太貴,或者是因為營銷人員沒有時間學習這些工具或模型。或者是因為渠道數據的跟蹤是一個災難,因為它使得用戶體驗太慢,用戶難以忍受。或許消費者對于隱私的關注已經使得營銷人員不敢跟蹤用戶的活動了。
在這種情形下,為了了解用戶對用戶體驗的需要,公司必須特別關注架構關系的性質,可以使用直接的觀察方法:調查、焦點小組調查、老式的市場研究和可用性測試。所有這些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架構關系很有價值,但只能由軟度量標準來度量;另外體現架構關系軟性方面(如架構對用戶體驗的態度和感受)的新的定性指數也會出現。最后結果就是如果市場要求不同時發生變化,那么開發用戶體驗就會耗費太長的時間,雖然體驗能夠很好符合用戶的需求。
可用性工作是一種受人尊敬的、體現能力的工作,因為通過可用性工作才能利用定性結果證明業務的成功,營銷經理才能知道他們的產品是有用和受歡迎的。或許,將來會出現一個新的咨詢行業,它可以建議營銷(現在只關注軟度量標準)中的哪些分析工作可以外包給用戶體驗分析師——相當于保險機構的精算師。沒有人想真正弄懂計算風險的模型,他們只需要問題的定性答案,如怎樣加強架構關系、怎樣設計特色組合、選擇X而不選Y的風險怎樣等。沒有人知道如何建立模型度量跨渠道架構關系的一致性;他們只想建立渠道,而不關心成功如何度量。
那些想要與公司建立密切關系的架構認為這非常好。那些只想進行交易、非常注重效率的架構認為這非常差。